论嵩山文化圈

被引:40
作者
周昆叔
张松林
张震宇
杨瑞霞
蔡全法
宋国定
宋豫秦
莫多闻
王辉
鲁鹏
郝利民
王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嵩山文化圈; 中原; 黄河中下游; 古环境; 古文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 [中国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嵩山及其周围的山、水、土、生 (生物 )、气 (气候 ) 和位 (地理位置 ) 诸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促使形成中原古文化, 嵩山在中原古文化形成中起到发动机与孵化器的作用, 故提出嵩山文化圈的概念。嵩山文化圈是全国古文化的核心, 也是嵩山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统”和“多元一体”的特质, 其要旨之一是有嵩山文化圈所起的核心作用。嵩山文化圈形成机制乃环境接壤的边缘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0+1 +1-9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J].
张松林 ;
刘彦锋 .
人类学学报, 2003, (01) :1-17
[2]   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 [J].
赵青春 .
中原文物, 2002, (01) :21-23+27
[4]   周原黄土及其与文化层的关系 [J].
周昆叔 .
第四纪研究, 1995, (02) :174-181+193-194
[5]   北京环境考古 [J].
周昆叔 .
第四纪研究, 1989, (01) :84-94
[6]   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 [J].
郭天锁 ;
陈嘉祥 .
华夏考古, 1987, (01) :3-125+225
[7]   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 [J].
任万明 ;
王吉怀 ;
郑乃武 .
考古学报, 1984, (01) :23-52+137
[8]   荥阳点军台遗址1980年发掘报告 [J].
赵清 ;
张松林 .
中原文物, 1982, (04) :3-24+75
[9]   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 [J].
赵芝荃 ;
郑光 .
考古学报, 1982, (04) :427-47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