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链接: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政治极化 一个微观行为的解释框架

被引:34
作者
陈福平 [1 ]
许丹红 [2 ]
机构
[1] 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2]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在线社交网络; 群体极化; 同质性原则; 多元化协商;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7.04.008
中图分类号
C912.3 [社会关系、社会约制]; C913.4 [文教、卫生]; D621.5 [公民权利与义务];
学科分类号
1407 ; 030301 ; 1204 ; 030202 ;
摘要
群体政治极化是互联网传播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现象,然而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极化的状况和形成机理是否发生了变化?为此本文分析了从观点生产到链接构建的群体极化机制,并结合在线社交网络用户数据与跨国比较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在社交网络的技术、媒介和社会网络三重特性的相互作用下,使用者会选择观点的隔离并转而链接同质群体,这一建构过程最终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对跨国数据的分析也表明,在政治观点表达更为活跃的社交网络中,人们认知到相异观点的几率却下降了。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构建一个多元协商的网络治理环境,我们或许可以从观点和链接两个方面入手。
引用
收藏
页码:217 / 240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社交网络:技术vs.社会——社交网络使用的跨国数据分析 [J].
陈福平 .
社会学研究, 2013, 28 (06) :72-94+243
[2]   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 [J].
乐媛 ;
杨伯溆 .
青年研究, 2010, (02) :1-12+94
[3]   互联网群体极化评析 [J].
陶文昭 .
思想理论教育, 2007, (17) :9-12+45
[4]   永不沉默的螺旋——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与不平衡的传播生态 [J].
翁杨 .
当代传播, 2003, (02) :66-68
[5]   论网络交往中"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局限 [J].
郭光华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06) :103-106
[6]   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 [J].
刘海龙 .
国际新闻界, 2001, (05) :62-67
[7]   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 [J].
陈力丹 .
国际新闻界, 1998, (01) :47-49+77
[8]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从“沉默的螺旋”假说谈起 [J].
郭庆光 .
国际新闻界, 1995, (Z1) :4-9+1
[9]  
网络共和国[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著, 2003
[10]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 social media analytics framework[J] . Stefan Stieglitz,Linh Dang-Xuan.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ining . 20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