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耕地变化定量分析

被引:18
作者
左玉强
刘伟
朱德举
程锋
马素华
机构
[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2]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系
[3]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耕地;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重心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GIS技术与统计方法对1990~2001年太原市万柏林区城乡结合部的耕地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全区耕地转为他用的面积占所有土地转用总和的52.04%。在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转用量最大,面积为766.38hm2;耕地动态度最高,为2.14%。城区外土地区位优势与建设用地比较利益较大,导致区域内耕地分布重心向城市中心外更远的方向移动,11年共移动了0.95km;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相对变化率在位于城乡结合部核心区的小井峪乡最高,达2.98。补充耕地时成片开发后备土地使耕地大图斑增多,近城区的零星耕地因建设占用使耕地小图斑减少,致使全区耕地破碎度由0.264减少到0.258,耕地分离度则由0.65上升到0.68,耕地重要度由53.23%下降到44.86%。
引用
收藏
页码:293 / 29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A].刘盛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2002,
[2]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附视频 [J].
张增峰 ;
黄克龙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2) :110-113+118
[3]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J].
朱会义 ;
李秀彬 ;
何书金 ;
张明 .
地理学报, 2001, (03) :253-260
[4]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 [J].
陈浮 ;
陈刚 ;
包浩生 ;
彭补拙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3) :204-210
[5]   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陕西延安地区大南沟流域为例 [J].
陈利顶 ;
傅伯杰 ;
王军 .
地理科学, 2001, (01) :46-51
[6]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J].
王国强 ;
王令超 ;
李春发 ;
杨培勇 ;
不详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0, (02) :32-35
[7]   试论我国城市边缘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J].
周国华 ;
唐承丽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02) :49-53
[8]   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J].
许月明 ;
梁山 .
经济问题, 1998, (10) :34-37
[9]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J].
王秀兰 ;
包玉海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1) :83-89
[10]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J].
陈利顶 ;
傅伯杰 .
生态学报, 1996, (04) :33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