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退耕模式的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地域分异特征

被引:2
作者
徐勇
马定国
郭腾云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4] 江西南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5] 北京
关键词
退耕模式; 生态环境建设; 地域分异; 黄土丘陵区;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4.04.001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退耕是目前国家关于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措施。在总结"赈济退耕25"、"赈济退耕15"和"梯田退耕"各模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耕地坡度分级数据、农业人口数据和不同模式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分别计算了黄土丘陵区各县(市、区)退耕25°和15°以上坡耕地、新建园地、新修梯田、林草植被恢复的面积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额度。在构建并采用生态环境建设指数、政策性补贴资金密度指数和投资需求密度指数等指标,对55个县(市、区)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下的生态环境建设规模及投资需求地域分异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85 / 3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黄土丘陵“梯田退耕”生态重建及地域分异特征 [J].
徐勇 ;
田均良 ;
沈洪泉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4) :430-437
[2]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论证 [J].
彭文英 ;
张科利 ;
李双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4) :438-443
[3]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 [J].
徐勇 ;
Roy C.Sidle .
地理学报, 2001, (06) :657-666
[5]   黄土丘陵第Ⅱ副区坝地资源潜力与坝系建造模式 [J].
蒋定生 ;
高可兴 .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05) :35-38
[6]   治理水土流失 再造山川秀美延安——对中尺度生态环境建设中落实总理指示的认识与思考 [J].
田均良 ;
刘普灵 ;
张翼 ;
李宏平 ;
高可兴 ;
贺晓明 .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02) :4-9+163
[7]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研究需求 [J].
许炯心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0, (02) :10-13+79
[8]   黄土丘陵区退耕上限坡度的研究论证 [J].
唐克丽 ;
张科利 ;
雷阿林 .
科学通报, 1998, (02) :200-203
[9]   黄河上中游产水产沙系统与下游河道沉积系统的耦合关系 [J].
许炯心 .
地理学报, 1997, (05) :39-47
[10]   坝系农业—治黄之本 [J].
康晓光 .
科技导报, 1993, (08)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