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结构形成机制的初步数值研究

被引:21
作者
李晓莉
毕宝贵
李泽椿
机构
[1] 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城市边界层; 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 模拟试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04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耦合了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的MM5模式对2001年冬季北京地区一次典型的城市边界层过程进行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化作用、周边地形以及城市化进程发展对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试验。城市化作用的因子分离试验发现,城市化的总体作用即城市下垫面结构对大气热力及动力的综合影响导致了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结构主要特征的形成。此外,揭示了城市结构的不同影响因子———动力因子、热力因子和热动力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结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夜间,城市结构的动力因子对于城市边界层主要特征如市区悬浮逆温、近地层中小的风速及较强的湍流动能等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在白天,城市结构的热力因子则成为影响市区混合层强度以及湍流运动特征等边界层结构的主导因素;热、动力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也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影响特征比较复杂。北京周边地形作用的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北京周边的特殊地形条件对城市边界层热力结构特征如悬浮逆温层及城市热岛等的结构及分布特征的形成也有着明显的影响,使其具有特殊的局地化特征,同时,它也是北京地区近地层主要气流特征的强迫源。不同城市化程度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揭示,随着北京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增加,市区风速将减小、湍流动能将加强,夜间城市悬浮逆温层底的高度会有所提高,城市热岛的强度也将加强,并可能在白天出现比较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889 / 90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MM5模式中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的设计及其数值试验 [J].
李晓莉 ;
何金海 ;
毕宝贵 ;
李泽椿 ;
王欣 .
气象学报, 2003, (05) :526-539
[2]   北京地区大气稳定度垂直分布特征 [J].
毕雪岩 ;
刘烽 ;
陈辉 ;
吴兑 ;
邓雪娇 ;
黄健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S1) :173-179
[3]   北京大气边界层中风和温度廓线的观测研究 [J].
卞林根 ;
程彦杰 ;
王欣 ;
高志球 ;
汪瑛 ;
陆龙骅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S1) :13-25
[4]   北京及周边地区城市尺度热岛特征及其演变 [J].
张光智 ;
徐祥德 ;
王继志 ;
杨元琴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S1) :43-50
[5]   北京地区气象环境数值模拟试验 [J].
徐敏 ;
蒋维楣 ;
季崇萍 ;
刘海涛 ;
高燕虎 ;
王晓云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S1) :61-68
[6]   北京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日变化周期模拟 [J].
杨玉华 ;
徐祥德 ;
翁永辉 .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01) :61-68
[7]   大风天气下北京城市边界层阵风结构特征 [J].
李倩 ;
刘辉志 ;
胡非 ;
洪钟祥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 (01) :40-44
[8]   北京地区严重污染状况下的大气边界层结构与参数研究 [J].
殷达中 ;
洪钟祥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03) :303-307
[9]   北京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J].
谢庄,曹鸿兴 .
气象学报, 1996, (04) :501-507
[10]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nocturnal urban boundary layer[J] . I. Uno,H. Ueda,S. Wakamatsu.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 19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