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被引:12
作者
易镇邪
屠乃美
陈平平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培矮64S; 再生稻; 再生率; 源库特性;
D O I
10.16267/j.cnki.1005-3956.2004.06.024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培矮 64S E3 2、培两优 5 0 0、培矮 64S B5 2和两优培九等 4个以培矮 64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其生育特性和再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 :1)两季总产以培矮 64S E3 2最高 ,培矮 64S B5 2次之 ;2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 >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3 )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再生率 :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再生率呈负相关 ;4)头季稻源库特性影响再生率 :最大LAI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粒叶比与再生率呈负相关 ,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5 )再生稻品种以选择穗粒数适中、千粒重大而粒叶比适中的杂交中稻组合为好 ;6)提高头季稻成穗率有利于提高再生率及再生稻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不同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的比较 [J].
张桂莲 ;
屠乃美 ;
张顺堂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5) :364-368
[2]   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研究 [J].
徐富贤 ;
熊洪 ;
赵甘霖 ;
洪松 .
作物学报, 2002, (03) :426-430
[3]   两优培九再生利用及其关键技术 [J].
赖波平 ;
谢国强 ;
江天程 .
杂交水稻, 2001, (06) :40-42
[4]   粮食结构调整的一种理想种植方式——中稻蓄留再生 [J].
陈立云 ;
肖应辉 ;
唐文邦 ;
刘代苗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3) :160-162
[5]   杂交中稻品种间着粒数与再生力关系 [J].
徐富贤 ;
熊洪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3) :18-20
[6]   高产栽培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的研究 [J].
徐富贤 ;
熊洪 ;
洪松 ;
陈真福 ;
方文 ;
赵甘霖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2) :78-83
[7]   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增产技术分析 [J].
熊洪 .
杂交水稻, 1996, (05) :24-26
[8]   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特点初探 [J].
郑常敏 .
中国稻米, 1996, (04) :11-12
[9]   水稻亚种间杂种的再生力及其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J].
刘永胜 ;
周开达 ;
曾日勇 ;
罗文质 .
中国水稻科学, 1992, (04) :151-154
[10]   再生稻品种选用和栽培技术 [J].
罗文质 .
农业科技通讯, 1978, (09)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