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型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成因模式

被引:16
作者
金强
王端平
机构
[1] 石油大学
[2]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潜山型碳酸盐岩; 储集空间; 溶蚀作用; 胜利油区;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3.05.006
中图分类号
P588.2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潜山型碳酸盐岩已经成为胜利油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目标。该文针对其储集空间存在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问题,通过广泛研究,提出了岸边渗流和潜流带、岛状潜山渗流和潜流带、溶蚀孔洞和存在不渗透隔层等四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发育模式。认为目前潜山型碳酸盐岩发育的储集空间以溶蚀缝、孔、洞为主,构造成因的裂缝被溶蚀作用改造。碳酸盐岩溶蚀模式与传统的潜山构造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潜山型碳酸盐岩有效储集空间的预测和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5+6 +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油藏储层研究 [J].
王端平 ;
张敬轩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4) :346-349+358
[2]   喀斯特微观溶蚀机理研究 [J].
韩宝平 .
中国岩溶, 1993, (02) :4-9+91-93
[3]   雾迷山喀斯特微观机理的研究 [J].
韩宝平 .
中国矿业学院学报, 1986, (04) :80-84
[4]   济阳坳陷洞穴堆积型高产储集岩 [J].
杜韫华 ;
刘守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6, (02) :116-123+197
[5]   渤海湾盆地古潜山油藏的区域分布规律 [J].
胡见义 ;
童晓光 ;
徐树宝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1, (05) :1-9
[6]  
胜利油区古生界地质特征及油气潜力[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宋国奇等著, 2000
[7]  
裂谷盆地古潜山油藏与含油气系统[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耀华编著, 1998
[8]  
中国岩溶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 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