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通量输送对飑线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10
作者
蔡斐 [1 ,2 ]
潘益农 [1 ]
机构
[1]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深圳市气象局
关键词
天气学; 飑线; 数值模拟; 地表通量输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 [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水平分辨率20km的RSM-RANAL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04年7月12日影响上海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雷暴发生区域的西北侧约300km处有一冷锋,地面风场辐合;中低层为一致西南急流,雷暴发生区域上空300hPa位于西风急流右后侧辐散区中;地面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2)雷暴发生前浙皖交界山区处的CAPE增至1000J/kg,CIN减至30J/kg以下;杭州湾附近的CAPE值大于2000J/kg。这些地方之后均有强对流单体生成,并成为飑线的一部分。(3)WRF模式对这次飑线过程的主要特征模拟较好,包括地面风场和飑线的结构。(4)敏感性试验指出陆面过程对本次飑线过程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潜热通量输送增大边界层湿度;另一方面通过感热通量输送改变了边界层的层结结构,使得低层辐合(或抬升)比较容易释放不稳定。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中地表条件不可忽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