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

被引:8
作者
孙俊
朱英国
机构
[1] 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学教研室,武汉大学生物系广州,武汉
关键词
雄性不育细胞质; 高粱; 作物; 蜀秫; 植物雄性不育; mtDNA; 线粒体基因组; 叶绿体基因组; 分子;
D O I
10.16288/j.yczz.1993.02.013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不能产生功能花粉粒的植物称为雄性不育植物。Kolreuter早在1763年就观察到该现象。达尔文1890年也作过报道。后来的研究工作者分别对欧洲夏季薄荷、甜菜、玉米、高粱、小麦等作物的雄性不育现象展开了较系统的研究,为解释植物雄性不育现象奠定了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学的基础、而对其分子基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十几年来,由于细胞器DNA分离研究技术的涌现,限制性内切酶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1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