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论的内涵解读

被引:12
作者
陈端吕 [1 ]
李际平 [2 ]
机构
[1]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全息论; 内涵; 体系框架; 辩证特性; 动力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17 [认识论];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从全息论的体系框架、理论基础、辩证特性、动力机制与实践启迪五个方面解读全息论内涵:(1)在全息论的体系构成上,可归结为全息相关、全息相似、全息对应、全息控制;(2)普遍联系是全息论的产生根源和理论基础,全息论通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反映着整体或他物的全部信息,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新渠道、新机制;(3)全息论蕴含着深刻的辩证特性,全息性和非全息性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全息论是全息与非全息的辩证统一;(4)复杂性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特性最活跃的因素,驱动了全息性的动态发展,形成了全息的共性,全息性是复杂系统的普遍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地质全息理论探讨 [J].
王海侨 ;
钟建华 .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03) :262-269
[2]   全息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J].
侯成亚 .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3, (01) :25-28
[3]  
21世纪系统辩证学展望[J]. 王德奎.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0(01)
[4]   林业中的全息现象及全息生物学在林业中应用展望 [J].
蔡邦平 .
世界林业研究, 1997, (04) :27-34
[5]   浅谈应用全息经济控制法抑制通货膨胀 [J].
傅汝学 .
求实, 1996, (S1) :41-42
[6]   一类复杂控制系统的全息控制 [J].
张嗣瀛,杨光红 ;
不详 .
控制与决策 , 1996, (04) :501-505
[7]   全息区域论探 [J].
陈广叙 .
地理研究, 1995, (02) :98-105
[8]   全息生物学的科学与哲学探讨 [J].
叶永在,卢继传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 (04) :57-61
[9]   全息理论与灾害周期性 [J].
刘乾云 .
灾害学, 1995, (01) :93-96
[10]   论相关性原理 [J].
张道民 .
系统辩证学学报, 1995, (01) :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