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中部沙三段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24
作者
严德天 [1 ]
王华 [2 ]
肖敦清 [3 ]
王家豪 [2 ]
廖远涛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 
[3]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黄骅坳陷中部; 沙河街组三段; 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中部沙三段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根据对沙三段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和重力流体系。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沙三段被细分为3个层序(SQ1、SQ2、SQ3)9个体系域。对沙三段各体系域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和物源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预测出5个有利勘探区,即歧南凹陷中部、歧北凹陷东南部、板桥凹陷中部、港东断层下盘和海河断层西南部。图8参19
引用
收藏
页码:328 / 3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沉积相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枣Ⅱ、Ⅲ油层组为例 [J].
宋鹍 ;
金振奎 ;
王晓卫 ;
张爱红 ;
段志强 ;
王春生 ;
张国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3) :335-339
[2]   黄骅坳陷非油型天然气成因与聚集条件 [J].
杨池银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114-117
[3]   深水环境层序边界及体系域的划分——以银根盆地查干凹陷下白垩统为例 [J].
陈建平 ;
刘明明 ;
刘传虎 ;
郭彦如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1) :27-29
[4]   黄骅坳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成烃演化特征 [J].
李会军 ;
吴泰然 ;
马宗晋 ;
郝银全 ;
张文才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40-43
[5]   东濮凹陷文东—前梨园地区沙三段、沙四段沉积特征和有利储集体预测 [J].
廖远涛 ;
王华 ;
王家豪 ;
张世民 ;
陈亮 ;
严德天 ;
蒋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3) :75-78
[6]   黄骅坳陷中北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地层的确认 [J].
宋庆原 ;
祝幼华 ;
于平 ;
高建中 ;
刘振川 .
地层学杂志, 2003, (04) :348-351+357
[7]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泊碳酸盐沉积相 [J].
金振奎 ;
邹元荣 ;
张响响 ;
蒋春雷 .
古地理学报, 2002, (03) :11-18
[8]   湖平面频繁变化环境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以黄骅坳陷枣园油田孔一段沉积为例附视频 [J].
石占中 ;
纪友亮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24-27+4
[9]   歧北地区下第三系深层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J].
李军 ;
袁淑琴 ;
武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4) :22-24+14
[10]   板桥凹陷沙三段沉积体系与物源分析 [J].
陈纯芳 ;
郑浚茂 ;
王德发 .
古地理学报, 2001, (01)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