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被引:84
作者
刘锡诚
机构
[1]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昧意识; 中华文化精神; 二元对立方法论; 生生不息;
D O I
10.16486/j.cnki.62-1035/d.2005.01.011
中图分类号
K87 [中国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 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 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 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 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 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 因而把民间文化, 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 (如神鬼信仰、巫术迷信等蒙昧意识) 范围的种种文化事象的消极影响看得很重, 看作是人类理性思维和当前意识形态的对立物。(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 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宇宙、自然、人事, 都是无限的, 是人的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法穷其究竟的。巫术、宗教与科学, 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 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与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精神的鸦片一样, 把巫术看作是精神领域里的封建毒素, 同样是机械唯物论, 而非历史唯物论。(三) 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民间文化中蕴含着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 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现于个体、家庭、家族、族群上, 就是对生命意识的崇尚; 表现于国家、民族, 甚至个人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上, 就是对自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9+186 +18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文化对抗与文化整合中的民俗研究
    刘锡诚
    [J]. 理论与创作, 2003, (04) : 4 - 10
  • [2] 民俗与国情备忘录.[J].刘锡诚;.报告文学.2002, 09
  • [3] 文化论.[M].(英)马凌诺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著;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 [4]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