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心线粒体F1—ATP酶分子组成中约有97个酪氨酸残基,其中相当一部份是暴露的,有约10个左右的色氨酸残基埋藏于分子内部的疏水区。采用不同链长以及不同分支链的甲、乙、正丙、异丙和叔丁五种醇作用于猪心线粒体F1—ATP酶,观察此酶水解活性变化的同时观察其内源荧光的变化以及用ANS荧光探针观察其疏水区的变化。实验结果指出,当F1受不同浓度(5%—20%)甲醇作用后其水解活性呈激活状态。这时F1的内源酪氨酸的荧光增强,这可能是由于F1分子中酪氨酸残基的暴露有所增加或由于分子二、三、四级的结构有所变化,这后者的构象变化减弱了酪氨酸荧光的猝灭所致。至于对ANS荧光的影响则呈下降现象。当F1受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或叔丁醇作用后水解活性呈抑制作用时F1分子中内源色氨酸荧光大为增加。这意味着色氨酸的暴露疏水区的扩大,ANS疏水荧光探针监测的结果与此一致,也是疏水区的扩大。文中对F1激活与抑制时两种不同构象作了初步介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