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SR标记揭示中国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

被引:38
作者
张立娜
曹桂兰
韩龙植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粳稻; 地方品种;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通过中国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阐明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为中国粳稻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43对SSR多态性标记,对原产于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87份粳稻地方品种进行等位基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51个,每个位点等位基因变幅为2—21,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8.2;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117—0.908,平均为0.550;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114—0.902,平均为0.523。在RM72、RM241、RM219、RM412和RM232等位点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值较大。西南、华南、华中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天津和吉林的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系统聚类把供试材料分为8个小类群,南方粳稻地方品种主要聚类于第ⅰ、ⅱ、ⅲ、ⅳ和ⅴ等5个小类群,北方粳稻地方品种主要聚类于第ⅵ、ⅶ和ⅷ等3个小类群。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供试材料被分为11个亚群,有144份材料被分到相应的11个亚群,其余43份材料被分到混合亚群。【结论】南方稻区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北方稻区,其中西南稻区的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云南是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北方与南方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粳稻地方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北方粳稻地方品种中更为突出。RM72、RM241、RM219、RM412和RM232适合应用于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
引用
收藏
页码:405 / 4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不同地理来源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研究 [J].
张立娜 ;
曹桂兰 ;
韩龙植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7) :3481-3488
[2]   中国东北地区水稻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玄英实 ;
姜文洙 ;
刘宪虎 ;
程正海 ;
HeeJong Koh ;
元东林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 (02) :206-212
[3]   30个粳稻品种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J].
赵庆勇 ;
张亚东 ;
朱镇 ;
赵凌 ;
陈涛 ;
王才林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 (02) :218-223
[4]   中国不同省份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相似性 [J].
束爱萍 ;
张媛媛 ;
曹桂兰 ;
卢勤 ;
张三元 ;
韩龙植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10) :3381-3387
[5]   Temporal changes in SSR allelic diversity of major rice cultivars in China [J].
Xinghua Wei Xiaoping Yuan Hanyong Yu Yiping Wang Qun Xu Shengxiang T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Hangzhou China .
遗传学报, 2009, 36 (06) :363-370
[6]   Assessing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of improved rice varieties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s [J].
Yongwen Qi a b Hongliang Zhang a Dongling Zhang a Meixing Wang a Junli Sun a Li Ding c Fenghua Wang d Zichao Li a a Key Lab of Crop Heterosis and Utiliz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Beijing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b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Biorefinery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zhou China c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d The Centre of Biotechnology Research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gchun China .
遗传学报, 2009, 36 (05) :305-312
[7]   我国常规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变异分析 [J].
魏兴华 ;
袁筱萍 ;
余汉勇 ;
王一平 ;
徐群 ;
汤圣祥 .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3) :237-244
[8]   基于SSR标记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J].
金伟栋 ;
程保山 ;
洪德林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11) :3822-3830
[9]   世界不同地理来源粳稻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研究 [J].
束爱萍 ;
金钟焕 ;
张三元 ;
曹桂兰 ;
南钟浩 ;
李圭星 ;
卢勤 ;
高熙宗 ;
韩龙植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7) :1879-1886
[10]   中国地方粳稻资源特征特性评价及多样性分布 [J].
杨忠义 ;
曹永生 ;
苏艳 ;
刘晓利 ;
奎丽梅 ;
李华惠 ;
辜琼瑶 ;
卢义宣 .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05) :87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