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经济学面临的危机与范式转变

被引:12
作者
杨立雄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关键词
慈善经济学; 经济人; 利他主义; 互惠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9.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建立在公共假设、效用最大化和纳什假定之上的慈善公共物品理论得到的结论与经验明显不符,而建立在放弃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之上的纯利他主义模型在政府捐赠的挤出效应上存在完全相反的两种结论。在公共物品的总供给是否独立于收入的分配上也存在不同观点,而且理论证明,在较大的经济体中没有人给予公共赠予。因此,慈善经济学只有转向“互惠”假设才能较好地解释慈善行为动机。事实上,在人类行为中,互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慈善活动也不例外。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2+147 +14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Overall evaluation of economic theories
    Steinberg R.
    [J].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997, 8 (2) : 179 - 204
  • [2] Benefit segmentation for fund raisers.[J].James W. Harvey.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0, 1
  • [3] 后福利国家.[M].丁开杰;林义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4,
  • [4] 美国慈善事业一瞥.[M].阎明复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 [5] 礼物.[M].(法)马塞尔·莫斯(MarcelMauss)著;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6] 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M].(英)尼古拉斯·巴尔(NicholasBarr);(英)大卫·怀恩斯(DavidWhynes)主编;贺晓波;王艺译;.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