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57
作者
丁士芳
张运
张梅
机构
[1]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脑梗塞; 动脉硬化; C反应蛋白; 明胶酶B;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4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21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ELISA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含量,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A组颈动脉IMT[(1.11±0.29)mm]和B组IMT[(1.14±0.26)mm]与C组[(0.77±0.1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斑块(59.2%)为主,B组以纤维型斑块(32.9%)为主,A组斑块表面多呈不规则型。hs-CRP、MMP-9含量在A组[分别为(5.47±2.26)mg/L、(250.64±89.65)ng/ml]、B组[分别为(1.80±0.34)mg/L、(144.67±34.40)ng/ml]、C组[分别为(0.59±0.12)mg/L、(64.49±18.26)ng/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P-1含量在A组[(59.64±15.87)ng/ml]、B组[(73.48±21.22)ng/ml]和C组[(57.95±7.86)ng/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hs-CRP与MMP-9(r=0.241,P=0.043)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有关,MMP-9、TIMP-1参与的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由结构性不稳定向功能性不稳定进展的重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597 / 600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