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688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张作衡
李晓峰
王义天
张长青
李永峰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4] 北京
[5]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6] 北京
关键词
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生代; 三大成矿期次; 地球动力学背景; 中国北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2 [金属矿床(总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国北方(包括华北、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主要成矿区带(长江中下游、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大兴安岭南段)及一些大型矿集区(胶东、鲁西和乌奴格吐-甲乌拉)中矿化组合和成矿期次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200-160Ma,140Ma左右和120Ma左右三个峰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后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和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在200-160Ma时期主要表现为大厚度岩石圈局部伸展有关的岩浆-热成矿,在140Ma左右时期成矿表现为与深源花岗质岩石有关的斑岩-夕卡岩矿床,而120Ma左右时期的成矿是在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有大量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90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95 条
  • [1]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M].罗铭玖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00,
  • [2] 地质力学概论.[M].李四光著;.地质出版社.1999,
  • [3] 大兴安岭中段成矿环境与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M].盛继福等著;.地震出版社.1999,
  • [4] 中国东部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M].郑建平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 [5] 华北地块北缘及其北侧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勘查.[M].裴荣富等著;.地质出版社.1998,
  • [6] 中国东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岩浆演化.[M].任纪舜;杨巍然主编;.原子能出版社.1998,
  • [7] 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M].赵一鸣等著;.地震出版社.1997,
  • [8] 鲁西归来庄金矿成因.[M].林景仟等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 [9] 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M].池际尚等著;.科学出版社.1996,
  • [10] 中国大陆根-柱构造.[M].邓晋福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