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感染白斑杆状病毒(WSBV)的斑节对虾血液病理学研究

被引:15
作者
张吕平
胡超群
吴灶和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
基金
“九五”攻关项目;
关键词
白斑杆状病毒(WSBV); 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 血液病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45 [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6 ;
摘要
:用光镜观察经人工感染白斑杆状病毒 (WhiteSpotBaculovirus,WSBV)后患典型白斑病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的血淋巴涂片 ,研究了WSBV导致的淋巴细胞数量及结构异常 ;通过检测感染WSBV后患病虾与健康虾的血清主要生化指标 ,首次揭示了两者的主要差异及WSBV在宿主体内增殖的时间过程。结果表明 :患病虾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无颗粒细胞难以找到 ,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分别为健康虾的 1 1 .7%和 4% ;颗粒细胞内出现深染区、空白区或异样突起。血涂片上偶尔发现有大型固定性吞噬细胞。在患病虾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 ,Ca2 +含量比健康虾显著升高 ,患病虾为 1 5.93mmol·L- 1 ,健康虾为 1 0 .71mmol·L- 1 ;相反 ,患病虾血清中总蛋白 (Tp)、总磷 (PB)及乳酸脱氢酶 (LDH)均比健康虾个体低 ,3者含量依次为 :52 .0 7g·L- 1 ,0 .34mmol·L- 1 和 35.2 7IU·L- 1 ,在健康虾个体血清中为 :66.2 9g·L- 1 ,0 66mmol·L- 1 及 82 .36IU·L- 1 ;而K+,Mg2 +含量无显著差异。血清中Ca2 +,PB及TP的含量可以作为斑节对虾感染WSBV后出现白斑病的血清生化特征。斑节对虾感染WSBV后不同时间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显示其增殖的时间顺序可能为 :2 4h内主要进行核酸复制 ,2 4—48h主要进行囊膜蛋白质的合成 ,病毒从入侵宿主细胞到从细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97 +9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四种对虾血细胞组成及超微结构 [J].
陈平 ;
黄槐 ;
池信才 ;
吴定虎 ;
陈细法 .
水生生物学报, 1998, (02) :158-163
[2]   中国对虾血淋巴蛋白质、葡萄糖含量的研究附视频 [J].
罗日祥 .
海洋与湖沼, 1996, (05) :476-480
[3]   斑节对虾甲壳病理性白斑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J].
王祥珍,胡超群,李传荣,陈虹勋 .
热带海洋, 1996, (01) :24-29+96-97
[4]   中国对虾血细胞及其免疫研究 [J].
李光友 ;
王青 .
海洋与湖沼, 1995, (06) :591-597+689
[5]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杆状病毒病的研究 [J].
战文斌,俞开康,孟庆显 .
中国水产科学, 1995, (03)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