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种子萌发过程核酸分解酶的研究

被引:6
作者
胡友纪
谢勤东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关键词
大麦; 磷酸二酯酶; 磷酸单酯酶; 5′-核苷酸酶; DNase; RNase;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麦种子萌发后,幼苗中存在着丰富的磷酸酯酶,主要五种磷酸酯酶在幼根中活性最高,其次是胚乳(RNase,DNase,PDase)或幼芽(PMase,5′-NDase)未萌发种子五种酶活性均低。五种磷酸酯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消长表现了明显的规律性,幼芽五种酶的活性峰出现在种子萌发后第二天,胚乳在5~6天,幼根的RNase,DNase,PMase消长规律类似胚乳,PDase和5′-NDase类似幼芽。说明大麦磷酸酯酶的活性和种子萌发过程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麦幼苗五种磷酸酯酶都有很高的最适反应温度,一般在50~70℃之间,反应温度低于20℃活性急剧下降,低于10℃活性趋于零。五种磷酸酯酶的最适pH都偏酸性,一般在pH 5~6,但PDase和DNase除在酸性区有一最适pH外,在碱性区也各有一最适pH,推测大麦幼苗RNase,PMase,5′-NDase均只有一种酸性的酶,而PDase和DNase各有一种酸性酶和碱性酶。
引用
收藏
页码:155 / 162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