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大陆公民政治参与的变迁与类型学特点——基于2002与2011年两波全国抽样调查的分析

被引:39
作者
肖唐镖 [1 ]
易申波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2]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政治参与; 接触型参与; 沟通型参与; 抗争型参与; 以权力为中心的参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21.5 [公民权利与义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我国,竞争性普选的缺失使得代议式的间接参与面临困境,催生出民众更强的直接参与动力。我国公民在参与地方选举之外,有接触、沟通与抗争等行为选择,不同的参与类型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分化特点,即:在投票与选举之外,接触型行为水平较高,但沟通型和抗争型行为水平仍较低;不过,在近十年间,除沟通型参与大体保持稳定外,其他类型参与行为却有明显的变化,接触型和抗争型行为的参与者比例增长了一成以上。相对于其他国家与地区,当下我国大陆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结构更为复杂,尽管也存在明显的累积性结构,但在抗争活动与沟通活动之间却是一种平行式关系。人们更习惯于直接或间接地"找领导",而疏于"找人大代表",其参与行为具有依附主义的特点,乃是"以权力为中心"而非基于公民权利的参与,这显示了社会政治生活的人格化特征。抗争型参与的显著上升,也反映了现行参与体制和机制存在缺失。对我国社会政治体系的稳定运转,这无疑是重大的挑战。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11+127 +127-128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ThePoliticsofRevolutionaryReintegration..JamesD.Seymour;.ThomasY.CrowellCo.1976,
[2]  
.[M].孙柏瑛;杜英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公民参与.[M].孙龙;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  
中国民众政治支持的测量与分析.[M].陈捷; 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5]  
公民参与.[M].王巍; 牛美丽; 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  
公众参与.[M].蔡定剑;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
[7]  
从群众到公民.[M].(德) 海贝勒;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8]  
中国公民参与.[M].贾西津;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  
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M].王晓燕;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  
参与和民主理论.[M].(美)卡罗尔·佩特曼(CarolePateman)著;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