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储蓄率真的过高吗?——事实与原因的综述

被引:2
作者
袁志刚
吉馨
樊潇彦
机构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储蓄率; 度量; 综述;
D O I
10.19374/j.cnki.14-1145/f.2010.04.002
中图分类号
F832.22 [储蓄];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抨击提醒我们认清中国储蓄率特征事实的重要性。不同的计量方法下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差异表明研究成果只有在使用同样的定义、同样的度量方法和类似数据来源的情况下才具有可比性。在对中国储蓄率特征事实和原因的分析中,高经济增长率、人口结构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一直是讨论的热点,随着资金流量表数据的丰富,储蓄结构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而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醒我们不能轻易对中国储蓄率是否过高下判断。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Inve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 Louis kuji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633 . 2005
[2]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Kraay Aart.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 2000
[3]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Horioka,C.Y,J.M.Wan. Journal of Money,Credit&Banking . 2007
[4]   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基于中国农村居民的实证研究 [J].
易行健 ;
王俊海 ;
易君健 .
经济研究, 2008, (02) :119-131
[5]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J].
李扬 ;
殷剑峰 .
经济研究, 2007, (06) :14-26
[6]   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 [J].
李扬 ;
殷剑峰 ;
陈洪波 .
财贸经济, 2007, (01) :26-33+128
[7]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 [J].
任若恩 ;
覃筱 .
经济研究, 2006, (03) :67-81+102
[8]   高增长导致高储蓄:一个基于消费攀比的解释 [J].
陈利平 .
世界经济, 2005, (11) :3-9+79
[9]   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 [J].
施建淮 ;
朱海婷 .
经济研究, 2004, (10) :66-74
[10]   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 [J].
王德文 ;
蔡昉 ;
张学辉 .
人口研究, 2004, (05)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