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主营上市公司规模效率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5
作者
夏绍模 [1 ,2 ]
张宗益 [2 ]
杨俊 [2 ]
机构
[1] 后勤工程学院
[2]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钢铁; 上市公司; 规模效率; 产业集中度;
D O I
10.13860/j.cnki.sltj.2009.03.020
中图分类号
F426.3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阐述了采用距离函数计算规模效率的方法.应用Tim Coelli的投入导向DEA模型多阶段求解方法,计算出了我国钢铁主营上市公司2005年、2006年的规模效率.结果表明,年产粗钢小于200万吨的上市公司几乎都是规模无效的;年产粗钢小于300万吨的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年产粗钢大于300万吨的上市公司大都是规模有效的;年产粗钢大于300万吨的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均值显著大于年产粗钢小于300万吨的均值;而且规模最大的几个公司连续两年都是规模有效的,它们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状态,其规模尚未大到进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区域.上述结论,有效地支持上市钢企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收益,同时,支持我国钢铁产业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引用
收藏
页码:489 / 49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