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储蓄现象”的部门分析:1952~2008

被引:3
作者
汪伟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
关键词
政府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 企业储蓄率; 收入分配结构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22 [储蓄];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本文测算了1952~2008年中国居民、政府与企业三部门的储蓄率并分析了各部门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本文的研究发现:(1)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下降周期后政府储蓄率在国民储蓄中的地位已经居于居民储蓄与企业储蓄之后。政府储蓄率的下降一方面源自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源自政府储蓄倾向降低,这与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与政府的职能变化密切相连。(2)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预算软约束逐步"硬化",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企业的效益有了明显改善,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加大,因而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3)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迅速增长与储蓄倾向上升推动中国居民储蓄率走高。企业与居民储蓄率的上升是中国储蓄在高位持续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7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2]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 [J].
汪伟 .
经济学(季刊), 2010, 9 (01) :29-52
[3]   习惯偏好下的中国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 [J].
艾春荣 ;
汪伟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1) :98-114
[5]   发展信用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J].
何德旭 ;
田红勤 ;
陈林 .
金融理论与实践 , 2008, (01) :10-14
[6]   中国政府高储蓄的成因分析和中期展望 [J].
张明 .
财贸经济, 2007, (10) :10-16+128
[7]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J].
李扬 ;
殷剑峰 .
经济研究, 2007, (06) :14-26
[8]   中国国内储蓄、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未来演进趋势 [J].
何帆 ;
张明 .
财贸经济, 2007, (05) :79-85
[9]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 [J].
任若恩 ;
覃筱 .
经济研究, 2006, (03) :67-81+102
[10]   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 [J].
何新华 ;
曹永福 .
国际经济评论, 2005, (06)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