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五轮山井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

被引:24
作者
朱炎铭 [1 ]
赵洪 [2 ]
闫庆磊 [1 ]
王辉 [1 ]
方俊华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
关键词
五轮山; 煤层; 构造演化; 煤层气; 贵州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0.2 [];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贵州五轮山井田自二叠系煤层形成以来,主要经历了三期构造应力场的更替。在构造控制下,煤层主要经历了四期煤化作用。煤层气主要生产阶段,发生在印支期末—燕山早期,保存的煤层气资源量巨大,据勘探资料推算,可采煤层的煤层气含量达到7.14~32.30m3/t.r。构造演化研究表明,自燕山期煤层气成藏以来,五轮山地区处于持续抬升剥蚀状态,煤层埋藏不断变浅,并发育了多组节理和断层。该区构造较为完整,煤层厚度较大,其主力煤储层层间距较小,盖层以泥岩为主,虽经多期构造改造,盖层仍保存完整,煤层较小,为煤层气的创造了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五轮山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及其资源潜力 [J].
熊孟辉 ;
秦勇 .
中国煤层气, 2007, (03) :38-42
[2]   我国南方潜在的高煤级煤煤层气开发基地-贵州五轮山矿区煤层气地质条件浅析 [J].
熊孟辉 ;
秦勇 ;
易同生 ;
李香臣 ;
吴财芳 .
中国煤层气, 2007, (01) :40-44
[3]   黔中隆起之窥见 [J].
鞠天吟 .
贵州地质, 1999, (02) :91-95
[4]   黔西六枝-大窑地区复合叠加褶皱及构造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 [J].
杨武年 ;
乐光禹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S1) :13-21
[5]   贵州中部东西向构造带的构造形迹及历史定位 [J].
陈有能 ;
王祁仑 ;
冉正万 .
贵州地质, 1997, (01) :40-45
[6]   黔西六枝—朗岱地区构造格局及其应力场遥感图像解析 [J].
杨武年 .
国土资源遥感, 1996, (02) :21-28
[7]   黔西煤田构造特征 [J].
陈学敏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4, (02) :13-17
[8]  
地质力学概论[M]. 地质出版社 , 李四光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