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证据概念的误区:基于似真性证据理论的批判

被引:5
作者
唐世齐 [1 ,2 ]
焦俊峰 [3 ]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2] 黑龙江夙生律师事务所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关键词
证据概念; 命题; 似真性; 对话框架;
D O I
10.16059/j.cnki.cn43-1008/c.2012.01.071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目前我国对证据概念问题采用了在立法中予以定义的方式,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对法定证据概念采用了事实说。2011年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证据概念进行了修正,如果相关条款最终得到通过,我国法定证据概念将由事实说转变为材料说。但无论事实说还是材料说,均忽视了证据使用的程序背景,没有从诉讼是一种论辩程序的角度来分析证据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借鉴似真证据理论思想,承认证据的似真性,将证据概念问题置于诉讼的对话框架之下进行研究,提出证据是"通过似真推理推出,被用于说服诉讼主体理性的接受诉讼结论的命题"这一新的证据概念。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4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证据概念的反思与重构 [J].
闵春雷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3, (01) :83-87
[2]   论我国刑事不起诉的诉讼制约机制 [J].
韩红兴 .
求索 , 2011, (09) :180-181+132
[3]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以人权保障为视角 [J].
曹海雷 .
求索, 2011, (04) :137-139
[4]   事实、命题与证据 [J].
张继成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5) :136-145+207
[5]  
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M]. 法律出版社 , 毕玉谦等著, 2003
[6]  
刑事诉讼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陈光中主编, 2002
[7]  
对抗与判定[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王亚新著, 2002
[8]  
证据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一云主编,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