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本主义下数字劳动的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39
作者
温旭 [1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数字劳动; 意识形态批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1 ; 1201 ;
摘要
数字劳动从物化逻辑转向数字逻辑而构建数字社会的整体架构,从而助推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建立。数字资本主义是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的共谋,数字技术诱发数字劳动的产生,数字劳动促成了数字霸权的实现。数字帝国主义借助数字霸权在全球剥夺"剩余数据",并构建数字殖民体系,从而掌握对数字政治、数字平台和数字产权的全球控制权。数字产消主义是数字资本逻辑的内在产物,是数字劳动所形成的数字消费模式,使得数字消费由目的化转向工具化,从"真实数字需求"转向"虚假数字需求"。数字自由主义潜伏着不易察觉的意识形态骗局,数字资本在追逐资本增殖的过程中对数字劳动自由化的虚构引申出数字"自由化""全球化""私有化"的数字劳动治理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当代左翼数字殖民主义理论评介 [J].
刘皓琰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1, (02) :112-117
[2]   数字帝国主义是如何进行掠夺的? [J].
刘皓琰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 (11) :143-154
[4]   数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批判 [J].
邓伯军 .
社会科学, 2020, (08) :23-31
[5]   从帝国到数字帝国主义——重读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 [J].
蓝江 ;
王欢 .
求是学刊, 2019, 46 (02) :45-54+181
[7]   数字异化与一般数据: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序曲 [J].
蓝江 .
山东社会科学, 2017, (08) :5-13
[8]   资本逻辑背后的意识形态迷雾 [J].
袁三标 .
社会主义研究, 2017, (01) :53-58
[9]   论技术主义对人类道德责任的消解 [J].
倪瑞华 .
伦理学研究, 2004, (01) :24-29
[10]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 [J].
孔明安 .
哲学研究, 2002, (11) :68-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