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稀释到共生:基础教育集团化建设的突破与超越

被引:28
作者
李彦青
孟繁华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
关键词
基础教育集团化; 稀释模型; 共生模型; 优质校; 薄弱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521 [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分析基础教育集团化建设的两种模型——稀释模型和共生模型,稀释模型的成因可归结为资源分配的路径依赖和被动的寄生关系两方面。用"共生"解释基础教育集团的理想模型,共生模型的特征可归结为资源整合的协同创新和互动的共生关系两方面。从稀释走向共生的突破与超越有以下几点构想:明确合作共享的共同愿景、坚持"自我造血"与柔性交流机制相结合、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保护集团成员校文化多样性等。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打造“师资活水” 共享优质资源.[N].钱钰;.文汇报.2015,
[2]  
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研究.[D].葛戴丹.苏州大学.2007, 11
[3]  
共生理论.[M].袁纯清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后IT时代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J].
老松杨 ;
江小平 ;
老明瑞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36 (03) :6-8
[5]  
名校集团化办学勿过速.[J].吴俊;袁军宝;余靖静;丁静;.瞭望.2012, 50
[6]   杭州市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J].
戚小丹 .
现代教育科学, 2011, (04)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