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的实证分析

被引:1
作者
张应良 [1 ]
周黎明 [1 ]
官永彬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途径; 流动方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以调研资料为经验数据,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制度安排有不同的劳动力转移型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与农地承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三组核心制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现有制度背景框架下,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途径上还主要停留在“兼业型”转移型态,在流动方式上还主要表现为通过亲朋好友带动和自身外出务工的盲目流动。但同时也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市场制度的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在循序优化,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逐步削弱,政府和民间机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明显增强。
引用
收藏
页码:409 / 41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 [J].
陈淮 .
经济学动态, 2002, (11)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