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洛阳-伊川-十堰-秭归地学断面大陆岩石圈的岩石学模型

被引:8
作者
王方正,路凤香,孙平,张泽明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地学断面,岩石圈,岩石学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1 [岩石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该地学断面Vp结构模型,造山带中基性火成岩、金伯利岩和花岗岩中的深源包体资料,以及火成岩和变质岩,特别是超高压变质岩和超基性岩的分布和组成所揭示的壳幔深部组成的信息,结合与相对应的岩石实验Vp数据的对比,建立了秦岭洛阳-伊川-十堰-秭归地学断面及邻区的岩石圈组成的岩石学模型。这一岩石学模型表明,华北与扬子克拉通,南北秦岭造山带与其克拉通的过渡带岩石圈的岩石学模型各不相同。华北克拉通下地壳是以麻粒岩相中酸性片麻岩和紫苏花岗岩为主,同时含有基性麻粒岩,而扬子克拉通的下地壳是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酸性片麻岩和TTG为主体,广泛存在基性火成岩层。南北秦岭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各自继承了扬子和华北克拉通的中下地壳的特点,但已被强烈改造;南北秦岭造山带上地幔组成差异性较大,北秦岭上地幔上部以榴辉岩及榴闪岩为主,而南秦岭以蛇纹石化橄榄岩为主体,各单元100km以下的地幔都是一样的,都是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组成。因此,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具有近30亿年历史的由不同大陆块体拼合组成的,不具简单的岩石圈分层结构样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4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河南登封至鲁山地区大陆地壳剖面磁性结构研究.[J].刘庆生;高山;徐启东.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 10
  • [2] 冀东陆壳结构的岩石学模型
    吴宗絮
    郭才华
    [J]. 地震地质, 1991, (04) : 369 - 376
  • [3] 河南嵩山区登封群区域变质作用
    游振东
    韩郁菁
    [J]. 地球科学, 1981, (02) : 99 - 110
  • [4]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M].索书田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 [5] 秦巴花岗岩.[M].尚瑞钧;严阵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
  • [6]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M].池际尚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
  • [7] 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M].国家地震局编;.地震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