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差异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解研究

被引:15
作者
徐盈之
胡永舜
机构
[1]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 制造业; 间接排放; 投入产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405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通过计算我国2007年制造业部门的碳排放量情况,对比了我国制造业部门各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及由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将由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量分解为直接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自给效应以及自溢效应。研究发现,在直接排放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类化石能源消耗较大产业的碳排放量最大,而由最终需求引致的总排放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类高技术产业的排放量最大;同时,分解研究发现,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主要对象是能源产业以及服务业。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2]   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 [J].
张友国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 (01) :16-30
[3]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进出口贸易中CO2排放分析 [J].
匡新瑞 ;
武戈 .
生态经济, 2009, (01) :70-73
[4]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5]  
Industrial output restriction and the Kyoto protoco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 with application to Canada[J] . Benoit Lixon,Paul J. Thomassin,Bertrand Hamaide.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8 (1)
[6]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 Giovani Machado,Roberto Schaeffer,Ernst Worrell.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1 (3)
[7]  
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 Manfred Lenzen.Energy Policy . 199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