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的刑事需罚性判断——以被害人教义学为视角

被引:12
作者
龙天鸣
李金明
机构
[1]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 被害人教义学; 被害人承诺; 网络刑法; 网络犯罪;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7.10.001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时下关于网络犯罪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简单的逻辑模式,即危害行为作为底数,借助网络传播实现了指数爆炸并可使社会危害性无限地扩展。这首先忽视了对"底数"的需罚性判断,是对教义学思维的偏离。应当以被害人教义学为切入点,展开新型问题的教义学思考。我国对于被害人教义学的研究整体上缺乏观念的一致性、表述的统一性,以"免责效果"为单位可以简单梳理为:被害人自陷风险≤被害人承诺≤被害人自我答责。在刑事政策中运用被害人教义学理论对网络灰色行为做出宽容与缓和评价,有利于培养国民的网络理性,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并且网络刑法理论在吸收被害人教义学理念后对于个案分析也可展现其独立思考的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论被害人的自陷风险——以诈骗罪为中心 [J].
王骏 .
中国法学, 2014, (05) :160-179
[2]   网络思维的演变与网络犯罪的制裁思路 [J].
于志刚 .
中外法学, 2014, 26 (04) :1045-1058
[3]   过失犯中的被害人同意与被害人自陷风险 [J].
车浩 .
政治与法律, 2014, (05) :27-36
[4]   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刑法理论 [J].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2014, 26 (01) :70-102
[5]   刑法学中危险接受的法理 [J].
张明楷 .
法学研究, 2012, 34 (05) :171-190
[6]   论诈骗罪中作出事实性说明的欺诈 [J].
赵书鸿 .
中国法学, 2012, (04) :112-124
[7]   自杀的认定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评价 [J].
王钢 .
法学研究, 2012, 34 (04) :154-174
[8]   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 [J].
车浩 .
中国法学, 2012, (01) :89-105
[9]   过失犯若干问题探讨 [J].
黎宏 .
法学论坛, 2010, 25 (03) :5-14
[10]   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 [J].
于志刚 .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3) :109-12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