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东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山西组构造背景

被引:8
作者
任来义 [1 ]
杨超 [1 ]
刘宝平 [2 ]
刘二虎 [2 ]
俞天军 [2 ]
机构
[1]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
[2] 不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物源性质; 构造背景; 岩石化学; Q–F–L图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4 [古生代(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据岩石矿物格架组分特征及岩石化学的环境指示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物源性质及山西组构造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石含量呈现由本溪组向石千峰组逐渐增多的趋势,是沉积环境由滨浅海—湖—内陆盆地过渡造成的;本溪组—石盒子组物源区性质为再旋回造山带,而石千峰组物源区性质过渡为陆块和再旋回造山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均一致表明山西组物源区总体成分主要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和活动陆缘相关。在盆地北部存在一由于板块间发生碰撞和俯冲作用形成的再旋回造山带,作为山西组沉积的主要供给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3+191 +191-1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J]. 陈全红,李文厚,高永祥,郭艳琴,冯娟萍,张道峰,曹红霞,梁积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2]   泥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物源分析中的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J].
刘锐娥 ;
卫孝峰 ;
王亚丽 ;
孙粉锦 ;
肖红平 ;
张春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6) :788-791
[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储层物源区与高渗带的发育关系 [J].
张福东 ;
田世澄 .
地学前缘, 2003, (03) :208-208
[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区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J].
刘锐娥 ;
黄月明 ;
卫孝锋 ;
孙粉锦 ;
蔺洁 .
矿物岩石, 2003, (03) :82-86
[5]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物源分析 [J].
席胜利 ;
王怀厂 ;
秦伯平 .
天然气工业, 2002, (02) :21-24+10
[6]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陆源碎屑沉积源区分析 [J].
汪正江 ;
张锦泉 ;
陈洪德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1) :7-12
[7]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J].
任文军 ;
张庆龙 ;
张进 ;
郭令智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9, (02) :92-97
[8]  
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 沈玉林.中国矿业大学 2009
[9]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D]. 刘锐娥.西北大学 2004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 赵红格.西北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