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巨桉林草复合模式初期土壤特征研究

被引:11
作者
武卫国 [1 ]
胡庭兴 [1 ]
周朝彬 [1 ]
李进峰 [1 ]
曾晓东 [2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2] 乐山市林业局
关键词
巨桉; 林草复合种植模式; 土壤特征; 养分动态; 林分密度;
D O I
10.16036/j.issn.1000-2650.2007.01.016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在株距为1.5 m,行距分别为3、4、5、6、8 m,相应初植密度为2222、1667、1333、1111、833株/hm25种不同密度的巨桉林中,设置3种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巨桉+鸭茅(简称模式Ⅰ)、巨桉+高羊茅(模式Ⅱ)、巨桉+牛鞭草(模式Ⅲ)。对该复合模式土壤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初期结果显示:土壤物理性质(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变化3种模式大体一致,表现为5月>11月>8月,水解氮动态变化则表现为8月>5月>11月,而有效P与速效K均表现为5月>8月>11月;方差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土壤各速效养分变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由于处于林草复合模式初期,不同密度间变化差异尚不太明显。综合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模式Ⅲ(巨桉+牛鞭草模式)为该地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土高原退耕地的生态恢复 [J].
侯扶江 ;
肖金玉 ;
南志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23-929
[2]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的地带性特征 [J].
陈云明 ;
梁一民 ;
程积民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3) :339-345
[3]   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的变化 [J].
周厚诚 ;
任海 ;
向言词 ;
彭少麟 ;
李萍 .
热带地理, 2001, (02) :104-107+112
[4]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 [J].
张俊华 ;
常庆瑞 ;
贾科利 ;
陈涛 ;
岳庆玲 ;
李云驹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4) :38-41
[5]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林草植被建设 [J].
郭忠升 ;
邵明安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 (01) :25-28
[6]   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J].
徐秋芳 ;
姜培坤 ;
董敦义 ;
沈柏荣 .
竹子研究汇刊, 2000, (04) :46-49+71
[7]   山坡地林草植被配置模式研究 [J].
付明胜 ;
高登宽 ;
马小哲 ;
刘红梅 .
水土保持研究, 1998, (04) :93-97
[8]   苏南丘陵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的动态特性 [J].
俞元春 ;
赵永艳 ;
曾曙才 .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8, (01) :34-38
[9]  
华西雨屏区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适宜郁闭度研究[D]. 张学权.四川农业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