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与禾谷镰刀菌相互作用下病穗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变化

被引:13
作者
叶华智
伍光庆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侵染; 病穗; 同工酶谱; 过氧化物酶; 酶带; 小麦; 麦类作物; 酯酶; 水解酶;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88.03.01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了苏麦3号(抗病)和凡6(感病)穗部受禾谷镰刀菌侵染后,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变化.在侵染的早期(症状显现前),苏麦3号接种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较凡6接种穗的酶活增加快和稍高,且症状显现稍迟.在侵染的中后期,症状显现后,感病凡6较抗病苏麦3号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快且高得多.2品种病穗中的酶活均是随着症状的发展和病情加重而迅速上升.无新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出现在2品种病穗,但第2、3酶带活性随病情发展逐渐增强,5、6酶带活性逐渐减弱,凡6的变化较苏麦3号强烈.2品种病穗中均新出现2条相同的酯酶同工酶带.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在相互作用的早期,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与苏麦3号对赤霉菌的抗性有一定联系,但在相互作用的中后期,二种组合酶活的大幅度提高是与症状的发展和感病反应相联系.2种同工酶难于作为鉴定小麦抗赤霉菌的生化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M].莽克强等编;.科学出版社.1975,
[2]   麦类赤霉病穗腐镰刀菌酯酶同工酶谱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J].
叶华智 ;
伍光庆 .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02) :25-32
[3]   几种植物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J].
黄寿松 ;
翁坚 .
遗传, 1980, (03) :7-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