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部一次大雾过程分析与预报

被引:10
作者
周梅
许洪泽
方婉珍
机构
[1] 浙江省金华市气象局
关键词
雾; 能见度; 湍流混合; 预报;
D O I
10.19517/j.1671-6345.2011.02.011
中图分类号
P457 [主要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预报];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卫星云图对2009年4月6日早晨浙江中部一次大范围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后暖脊的大气环流背景有利于地面长波辐射冷却和中层增温,易形成逆温,为大雾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边界层逆温层或等温层的形成与维持对雾的发展持续具有重要作用;凝结核、低层湍流混合是山区能见度较城镇大的主要原因;交叉温度可用来预示整个潜在雾层的湿度状态,温度与交叉温度差值可作为了解大雾生成、发展、消散过程的一项指标;模式产品能提供雾形成的环境条件;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有助于预测雾的形成、发展、消散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0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北京一次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及成因探讨 [J].
熊秋芬 ;
江亓军 ;
王强 .
气象科技, 2007, (06) :781-786
[2]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J].
何立富 ;
李峰 ;
李泽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2) :160-168
[3]   重庆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 [J].
江玉华 ;
王强 ;
李子华 ;
马力 .
气象科技, 2004, (06) :450-455
[4]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J].
王淑英 ;
张小玲 ;
徐晓峰 .
气象科技, 2003, (02) :109-114
[5]   北京城市能见度及雾特征分析 [J].
王继志 ;
徐祥德 ;
杨元琴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S1) :160-169
[6]   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 [J].
石春娥 ;
姚克亚 ;
马力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4) :485-492
[7]   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 [J].
李子华 .
气象学报, 2001, (05) :616-624
[8]   北京地区大雾形成的分析和预报 [J].
吴洪 ;
柳崇健 ;
邵洁 ;
王晓明 .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01) :123-127
[9]   北京地区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 [J].
宋润田 .
气象科技, 1999, (03) :40-48
[10]   辐射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 [J].
黄建平 ;
朱诗武 ;
朱彬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02) :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