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研究

被引:99
作者
刘国华
马克明
傅伯杰
关文彬
康永祥
周建云
刘世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部级重点实验室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 北京 
[5] 北京 
[6] 陕西杨陵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灌丛; 岷江; 干旱河谷; 土壤水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2 [植物与生物环境];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也是该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基于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大量的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其地上生物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9个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对节刺灌丛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11554.2kg·hm-2,其次是子栎灌丛和绣线菊灌丛,分别为7144.7kg·hm-2和7213.1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2kg·hm-2,其余类型介于它们之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如群落的优势种、物种组成、海拔、坡向、土壤水分等等;(2)灌丛地上生物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3)干旱河谷中土壤水分也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干旱河谷过渡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但是,在其核心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性反而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在干旱河谷的低海拔地区,"焚风"作用相对较强,其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灌丛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海拔的升高,"焚风"作用不断降低,土壤水分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灌丛的生长状况较好。而在干旱河谷核心区内"焚风"作用较强,其影响的海拔范围更大,因而,导致土壤水分非常低。由此可见,土壤水分是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此外,低海拔地区灌丛植被受人类干扰活动的频
引用
收藏
页码:1757 / 176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
[3]   长江三峡地区典型灌丛的生物量及其再生能力 [J].
贺金生 ;
王其兵 ;
胡东 .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06) :25-33
[4]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5]   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的预测模式 [J].
姜凤岐 ;
卢凤勇 .
生态学报, 1982, (02) :103-110
[6]  
Forestecosystems;forestmanagementand theglobal carbon cycle..AppsM J;PriceD T eds;..1996,
[7]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冯宗炜等著;.科学出版社.1999,
[8]  
四川土壤.[M].四川省农牧厅;四川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  
茂汶羌族自治县志.[M].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
[10]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张荣祖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