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秩序的建构:共同体与公共性

被引:7
作者
董运生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共同体; 公共性; 社会认同; 双重失范;
D O I
10.14119/j.cnki.zgxb.2015.04.006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1407 ; 050302 ;
摘要
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上的任何思想动态无不反映着社会现实中人们的思维观念。社会转型期面临现实和网络的双重失范,失序的规避与秩序的重构成为引人关注的课题。网络共同体的产生,革新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将松散的个体汇集在一起形成了社会认同的基础。通过对公共话题的关注和探讨,社会成员由围观到行动、由分歧到共识,网络公共性不断地凝聚和建构。网络共同体的形成与网络公共性的建构对网络秩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网络社会研究中获得的启发,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考。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共同体利益对国家认同的嵌入——中国社会稳定演变的内生逻辑 [J].
张雨暄 ;
金太军 .
江海学刊, 2015, (01) :125-131
[2]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 [J].
李强 ;
刘强 ;
陈宇琳 .
北京社会科学, 2013, (01) :4-10
[3]   当代中国网络思想动态及其反思 [J].
李强 ;
胡宝荣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3, (01) :43-49+93
[4]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 [J].
刘少杰 .
学术月刊, 2012, 44 (10) :14-23
[5]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 [J].
李友梅 ;
肖瑛 ;
黄晓春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4) :125-139+207
[6]   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从虚拟集聚到社会运动 [J].
陈尧 .
学术月刊, 2011, 43 (06) :24-29
[7]   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 [J].
田毅鹏 .
社会科学, 2009, (07) :71-75+189
[8]  
乡土中国[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费孝通著, 2006
[9]  
共同体与社会[M]. 商务印书馆 , (德)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著, 1999
[10]  
论美国的民主[M]. 商务印书馆 , [法]托克维尔(Tocqueville,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