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理论层面上的社会承认

被引:8
作者
张彦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理论层面; 社会承认;
D O I
10.16538/j.cnki.jsufe.2008.05.004
中图分类号
F249.21 [劳动力];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摘要
今天,由于解决劳动力出路的需要,非正规就业在对策层面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是不够的。用非正规就业重构就业空间,一定要倚重于理论创新。"合法性质疑",此乃关乎非正规就业命运核心问题,只有澄清它,非正规就业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承认。为此,我们必须在经济的白与黑之间,区分出第三种经济。其中,紫色经济虽代表着非正规就业被称为隐性就业的那部分,但对社会弱势群体来说,在第三种经济中以劳动方式取得收入与在黑色经济中以非道德方式取得收入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在理论层面上澄清了非正规就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对我国“非正规经济”统计的探讨 [J].
董金良 ;
黄庆平 .
浙江统计, 2004, (02) :10-12
[2]   国外非正规就业动态及其理论发展 [J].
冷熙亮 .
南京社会科学, 2001, (05) :63-66
[3]   关于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建设的思考 [J].
易培强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4) :93-97
[4]  
Philanthropy Statistics National Philanthropic Trust. . 2007
[5]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2/15/content4181033.ht m .
[6]  
未来的工作[M]. 河南人民出版社[英]查尔斯·汉迪, 1987
[7]   西方员工在职求职行为研究述评 [J].
刘永安 ;
赵曙明 .
江西社会科学, 2007, (07) :147-151
[8]   对城市非正规就业概念理论思考 [J].
乔观民 ;
丁金宏 ;
刘振宇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 (0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