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产沙机制初步分析

被引:10
作者
刘晓燕 [1 ]
董国涛 [2 ]
高云飞 [3 ]
夏润亮 [2 ]
孙一 [2 ]
党素珍 [2 ]
机构
[1] 黄河水利委员会
[2]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3]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黄土丘陵第五副区; 气候下垫面; 泥沙来源; 产沙; 机制;
D O I
10.13243/j.cnki.slxb.20171082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北部,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之一。通过实地调查,结合下垫面、降雨和水文实测数据,本文分析了该区泥沙来源、产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该区的产沙机制。实地调查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大体是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的结合产物,地表光滑的黄土丘陵群包围着一片黄土盆地或阶地是其地形特点,土壤疏松、植被稀疏是其地貌特点,雨量和雨强小、蒸发强是其气候特点。该区泥沙不仅产自周边丘陵,且相当部分来自中部盆地的河(沟)岸崩塌或滑坡,是黄土高原河沟侵蚀最剧烈的地方,有些河流的河沟产沙占比甚至高达2/3;从支毛沟,到干沟和河道,随着汇入水量的增加,产沙强度逐级增大。周边丘陵所产洪水是河(沟)岸崩塌或滑坡的主要动力,其植被覆盖或梯田规模是影响产洪的关键因素。该区产洪能力偏低,但洪水的含沙量高、且很难显著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282 / 29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