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元素镧对黄花蒿光合作用及青蒿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周洁 [1 ]
张霁 [2 ]
郭兰萍 [1 ]
李耿 [3 ]
杨光 [1 ]
赵曼茜 [1 ]
黄璐琦 [1 ]
机构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3] 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
关键词
黄花蒿; 稀土元素镧; 光合作用; 青蒿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4.1 [化学分析与鉴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叶面喷施稀土元素镧对黄花蒿植株光合作用及青蒿素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量黄花蒿Artemisiaannua叶片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采用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Fv/Fm、Fv/Fo等荧光参数,采用UPLC法测定青蒿素量,使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结果不同浓度LaCl3处理22 d,黄花蒿地上部分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变化;20~80μmol/L LaCl3处理促进青蒿素积累,而160μmol/L处理抑制其积累;20~80μmol/L LaCl3处理表现出促进Pn的优势,而160μmol/L处理Pn低于对照;20~80μmol/L处理2 d后,Fv/Fm、Fv/Fo显著提高,160μmol/L处理2 d,Fv/Fm显著提高,Fv/Fo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适宜浓度(20~80μmol/L)LaCl3可促进黄花蒿体内青蒿素积累及提高Pn,Pn提高可能与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及PSⅡ潜在活性的提高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71 / 137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Challenge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J].
LIU Chang-xiao1* .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2009, 1 (01) :1-28
[2]   青蒿琥酯贴剂压敏胶处方的研究 [J].
邱琳 ;
王乃婕 ;
杜丰 ;
梁秉文 ;
叶祖光 .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09, 24 (04) :233-237
[3]   青蒿素贴剂的制备研究 [J].
王乃婕 ;
邱琳 ;
杜丰 ;
梁秉文 ;
叶祖光 .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09, 24 (03) :163-166
[4]   青蒿素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J].
范振涛 ;
马小军 ;
张明庆 .
中草药, 2008, (02) :313-316
[5]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J].
韩瑞宏 ;
卢欣石 ;
高桂娟 ;
杨秀娟 .
生态学报, 2007, (12) :5229-5237
[6]   HPLC-UV-ELSD法同时测定青蒿中青蒿素、青蒿乙素和青蒿酸的含量 [J].
张东 ;
杨岚 ;
杨立新 ;
王满元 ;
屠呦呦 .
药学学报, 2007, (09) :978-981
[7]   稀土元素对植物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J].
何跃君 ;
薛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0) :1983-1989
[8]   利用数码相机和Photoshop软件非破坏性测定叶面积的简便方法 [J].
肖强 ;
叶文景 ;
朱珠 ;
陈瑶 ;
郑海雷 .
生态学杂志, 2005, (06) :711-714
[9]  
Formation of complexes of Rubisco-Rubisco activase from La3+, Ce3+ treatment spinach[J]. HONG Fashui1, LIU Chao1, ZHENG Lei1, WANG Xuefeng1, WU Kang1, SONG Weiping1, Lü Shipeng1, TAO Ye2 & ZHAO Guiwen3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uzhou Universty, Suzhou 215006, China;2. Synchrotron Radiation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39, China;3. Chemical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Science in Chi
[10]  
Effect of Nd3+ on Photosynthesis of Spinach[J]. 刘超,洪法水,王玲,郑蕾.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