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与2005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13
作者
张娇
王东勇
田红
朱红芳
陈晓红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台
关键词
淮河流域强降水; 南海夏季风; 副高; 冷空气; 越赤道气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3年与2005年夏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与2005年强降水过程无论是降水分布还是环流形势都十分相似:(1)强降水中心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2003年与2005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均偏晚;(3)110~125°E之间的西南风气流前沿均位于32.5°N附近(4)在500 hPa高度场上,两个年份强降水过程中,副高脊线、588线北界和584线北界位置基本一致,并且在库页岛附近有阻高存在,日本岛附近均有一较强的低槽维持;(5)120°E副高脊线与105°E附近越赤道气流均存在着30 d左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越赤道气流的变化要超前于副高脊线的变化。(6)冷空气活动对副高脊线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7)高低空耦合情况相似。
引用
收藏
页码:402 / 40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 [J].
吴尚森 ;
梁建茵 ;
李春晖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S1) :25-36
[12]   近49年来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 [J].
王慧 ;
王谦谦 .
气象科学, 2002, (02) :149-158
[13]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J].
谢安 ;
毛江玉 ;
宋焱云 ;
叶谦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01) :67-77
[14]   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J].
谢安 ;
宋焱云 ;
毛江玉 ;
叶谦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4) :425-434
[15]   40a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 [J].
高辉 ;
何金海 ;
谭言科 ;
柳俊杰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 (03) :379-383
[16]   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 [J].
李崇银 ;
张利平 .
大气科学, 1999, (0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