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油意义

被引:10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侯创业
张庆昌
机构
[1] 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分院!秦皇岛
[2] 辽河石油管理局!盘锦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烃源岩; 野外露头; 盆地模拟; 共和盆地; 下白垩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挤压为主的构造环境,但共和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了巨厚的下白垩统湖相沉积。我们首次在共和盆地下白垩统发现了一套258.15m 厚的烃源岩。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西北白垩系烃源岩仅分布在祁连-秦岭以北的观点, 这对于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白垩系烃源岩的分布和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共和盆地下白垩统从下到上分为万一段、万二段、万三段、万四段。万一段和万四段是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色沉积, 基本没有生烃能力。万二段烃源岩是一套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浅湖-半深湖相沉积,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中到好烃源岩的丰度标准, 干酪根类型以Ⅰ2 型为主。该烃源岩在K2 早期(90.01Ma) 进入生油门限, 开始生油, 从K2 晚期(74.11Ma) 以来,一直处于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下白垩统万三段沉积时期, 水体时深时浅, 暗色泥岩和红色泥岩交替出现。暗色泥岩属于中等烃源岩, 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它在晚白垩世 (78.02Ma) 进入生油门限, 但一直到第四纪 (1.5Ma) 才进入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发育, 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30 / 6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风化作用对西宁盆地野外露头有机质性质的影响及校正 [J].
孟元林 ;
肖丽华 ;
杨俊生 ;
王建国 ;
孙元林 .
地球化学, 1999, (01) :42-50
[2]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烃源岩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J].
陈建平 ;
赵长毅 ;
王兆云 ;
何忠华 ;
秦勇 .
地质论评, 1998, (02) :149-159
[3]   盆地模拟技术新进展(一)──国内外发展状况 [J].
石广仁 ;
李阿梅 ;
张庆春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3) :38-40+98
[4]  
烃源岩地球化学.[M].程克明等著;.科学出版社.1995,
[5]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M].胡见义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6]  
中国陆相原油和生油岩中的生物标志物.[M].曾宪章等编著;.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