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与私德辨正

被引:19
作者
陈乔见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关键词
公德; 私德; 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48 [道德教育];
学科分类号
0308 ;
摘要
梁启超开启了以公德与私德这对概念来讨论中国文化和中国问题的先河,此后该主题引起了学界普遍而持久的探讨。梁启超、梁漱溟和李泽厚这三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公德私德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公德的理解分歧颇大,梁启超的公德论侧重国家伦理,梁漱溟的公德论侧重团体生活,李泽厚的公德论强则调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当今学界尤其关注公德私德之划分的标准问题,在诸多划分标准中,引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概念区分作为划分公德与私德的标准最为根本,它有助于澄清公德与私德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它的施及范围,有助于论定儒学是否缺乏公德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亦有助于现代社会公德观念的型塑。
引用
收藏
页码:128 / 13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对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思考 [J].
张永胜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4, (01) :32-33
[2]   公德私德研究——兼评张华夏和盛庆琜的道德理论 [J].
陈晓平 .
开放时代, 2001, (12) :67-76
[3]   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 [J].
J·哈贝马斯 .
社会学研究, 1999, (03) :37-38
[4]   关于国民公德建构的思考 [J].
魏英敏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2) :25-30+159
[5]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王柯平等译;.人民出版社.2001,
[6]  
文化与公共性.[M].汪晖;陈燕谷主编;.三联书店.1998,
[7]  
世纪新梦.[M].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8]  
论语今读.[M].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9]  
饮冰室合集.[M].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