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野生稻种质利用技术的研究——Ⅰ.稻属种间杂种(AA×CC染色体组)的获
被引:6
作者
:
吴妙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农科院
吴妙燊
李道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农科院
李道远
陈成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农科院
陈成斌
林登豪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农科院
林登豪
秦学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农科院
秦学毅
李容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农科院
李容柏
陈碧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农科院
陈碧琳
舒理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农科院
舒理慧
机构
:
[1]
广西农科院
[2]
武汉大学
来源
:
作物品种资源
|
1988年
/ 01期
关键词
:
野生稻;
栽培稻;
水稻育种;
稻种;
稻属;
种质利用;
染色体组;
基因组;
种间杂种;
AA;
CC;
D O I
:
10.19462/j.cnki.1671-895x.1988.01.002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报道了以AA型染色体组的稻种(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半野类型)为母本,以CC型染色体组的稻种(广西药用野生稻)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将获得的胚乳发育不完全的F0种子进行离体培养,成动地获得了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以及普通野生稻与药用野生稻的杂种植株,并用栽培稻回交成功,获得了大批的B1F1植株。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有性杂交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是克服稻属种间远缘杂种不孕性,取得种间杂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6 / 9
页数:4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