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Bayesian分析

被引:1
作者
魏学辉 [1 ,2 ]
白仲林 [3 ]
机构
[1] 南开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
[2] 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3] 天津财经大学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SUR模型; Bayesian分析; Gibbs抽样;
D O I
10.13860/j.cnki.sltj.2012.04.016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利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以索洛增长方程为基础,采用Bayesian SUR模型以及Gibbs-Importance抽样算法,估算了其资本产出弹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发展战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正效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资本产出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从正相关逐渐变为负相关,并且由此所表明的地区分工协作特征正逐步显现;内陆地区的地缘经济特征制约了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585 / 59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1999~2005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李丹 ;
胡小娟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07) :31-41
[2]   中国制造业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 [J].
宫俊涛 ;
孙林岩 ;
李刚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04) :97-109+130
[3]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基于1995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 [J].
涂正革 .
财经研究, 2007, (12) :90-102
[4]   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李亚平 ;
张济建 .
统计与决策, 2007, (14) :83-85
[5]   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 [J].
傅晓霞 ;
吴利学 .
世界经济, 2006, (09) :12-22+95
[6]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J].
彭国华 .
经济研究, 2005, (09) :19-29
[7]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J].
郭庆旺 ;
赵志耘 ;
贾俊雪 .
世界经济, 2005, (05) :46-53+80
[8]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9]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10]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J].
张军 ;
施少华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