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身之心”到“寓心于身”——身体哲学的发展脉络与当代进路

被引:30
作者
费多益 [1 ,2 ]
机构
[1] 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2]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梅洛; 庞蒂; 德勒兹; 欲望; 符号; 资本主义; 思想体系; 身体化; 身体意象; 肉体; 历史事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804.49 [运动人体测定];
学科分类号
040302 ;
摘要
<正>传统西方哲学接受了笛卡尔的遗产,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基本构架。在笛卡尔那里,心灵和身体之间虽然存在一个密切的互动,但它们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存在物:身体代表着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心灵则意指理性、真理、稳定性、确切性。因此,这两个领域是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来的——身体成为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主题,而心灵则成为人文科学的主题;最终,那些试图解释自然和社会、身体和心灵、环境和文化中的各种各样事件的学科彼此隔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M].姜宇辉;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话语行动译丛.[M].汪民安;陈永国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  
实践感.[M].(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著;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
[4]  
福柯集.[M].[(法)福柯著];杜小真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5]  
知觉现象学.[M].(法)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著;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
[6]  
消费社会.[M].(法)让·波德里亚原著;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后现代理论.[M].(美)斯蒂文·贝斯特(StevenBest);(美)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lner)著;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8]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
[9]  
权力意志.[M].(德)尼采(Nietzsche;Friedrichwilhelm.)著;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991,
[1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德) 叔本华 (Schopenhauer;A.) ; 著.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