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

被引:24
作者
第宝锋 [1 ]
崔鹏 [2 ]
艾南山 [1 ]
机构
[1]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原则; 指标; 分区;
D O I
10.15961/j.jsuese.2008.05.004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析生态修复的适宜性条件,根据分异性、地带性、等级性、共轭性、主导因子及县域完整性等原则,参考我国各类生态及自然区划成果,建立基础图谱数据库;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区单元,搜集了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区的基础资料,建立专题图谱数据库;采用GIS技术,选择气候、植被、土壤、地貌、土壤侵蚀类型、人口密度等关键性指标,通过因子叠加的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将全国(除台湾、海域)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和1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湿润、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而在半干旱、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但不宜大面积造林。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崔鹏
    王道杰
    范建容
    王玉宽
    贺秀斌
    朱波
    韦方强
    王根绪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1) : 43 - 50
  • [2]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生态恶化及保护刍议
    李国仁
    [J]. 开发研究, 2005, (03) : 45 - 47
  • [3]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申元村
    [J]. 大自然, 2005, (01) : 16 - 19
  • [4]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分区探讨
    陈法杨
    张长印
    牛志明
    [J]. 中国水土保持, 2003, (08) : 6 - 7
  • [5] 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综合分区及其建设对策
    刘胤汉
    管海晏
    李厚地
    王永
    刘晓靖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5) : 403 - 409
  • [6] 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
    杨勤业
    郑度
    吴绍洪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03) : 65 - 69
  • [7] 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
    刘震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01, (04) : 13 - 16
  • [8] 区域尺度的中国植物功能型与生物群区
    倪健
    [J]. 植物学报, 2001, (04) : 419 - 425
  • [9]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傅伯杰
    刘国华
    陈利顶
    马克明
    李俊然
    [J]. 生态学报, 2001, (01) : 1 - 6
  • [10]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探
    倪绍祥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4) : 706 -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