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被引:13
作者
刘瞭
迟效国
李才
杨日红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3] 吉林长春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形成; 隆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 ,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 (约 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 ,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 (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断块隆升模式等 )的解释。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 ,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青藏高原隆升三阶段模型的数值模拟 [J].
傅容珊 ;
黄建华 ;
李力刚 ;
常筱华 .
地学前缘, 2000, (04) :588-596
[2]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J].
潘裕生 .
地学前缘, 1999, (03) :153-160+162
[3]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 [J].
肖序常 ;
王军 .
地质论评, 1998, (04) :372-381
[4]   青藏高原隆升与西沙珊瑚礁沉积的对比 [J].
孙志国 ;
韩昌甫 ;
鞠连军 ;
张训华 ;
刘宝柱 .
海洋科学, 1997, (04) :64-67
[5]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以“格尔木-唐古拉山”地质及地球物理综合剖面为例 [J].
许志琴 ;
姜枚 ;
杨经绥 .
地质学报, 1996, (03) :195-206
[6]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7]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8]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丁林 ;
钟大赉 ;
潘裕生 ;
黄萱 ;
王庆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1500
[9]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J].
李廷栋 .
地球学报, 1995, (01) :1-9
[10]   西藏阿里地区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兼论陆内俯冲作用 [J].
邓万明 .
岩石学报, 1989, (03) :1-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