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堰塞湖分布规律与风险评估

被引:96
作者
崔鹏 [1 ,2 ]
韩用顺 [3 ]
陈晓清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表过程与山地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堰塞湖; 滑坡; 泥石流; 风险分析;
D O I
10.15961/j.jsuese.2009.03.024
中图分类号
TV87 [防洪工程];
学科分类号
081504 ;
摘要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对四川和甘肃的13个县市造成了严重破坏。强烈的主震和余震在地震区造成了大量的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等次生山地灾害,大规模滑坡崩塌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利用5月15日28日期间基本覆盖重灾区的124幅ADS40航空影像,解译出地震滑坡和崩塌堵塞河道形成的存留时间14天以上的堰塞湖256处。遥感调查发现,堰塞湖集中沿地震破裂带呈带分布,沿河流成串珠状分布的特征;堰塞湖数量分布与地震破裂带距离的关系符合对数衰减规律,负相关系数达到0.9699。结合部分野外实际考察资料,选择物质组成、坝体结构、坝高和最大库容等作为堰塞湖危险性评估指标,制定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四个危险等级,对查明有危害的32个堰塞湖进行了溃决危险性分级和排序,除已经溢流的11处堰塞湖以外,共分出极高危险的1处、高危险的7处、中危险的5处和低危险的8处。评价结果全部被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采纳,用于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布设,在堰塞湖应急排险中发挥了作用。并且,对堰塞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震后5至10年内,由于斜坡失稳,物源丰富,仍有可能产生新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但随着其后滑坡和泥石流活动趋于减弱,堰塞湖的形成概率将逐渐降低。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J].
崔鹏 ;
韦方强 ;
何思明 ;
游勇 ;
陈晓清 ;
李战鲁 ;
党超 ;
杨成林 .
山地学报, 2008, (03) :280-282
[2]   地震诱发的堰塞湖初步研究 [J].
聂高众 ;
高建国 ;
邓砚 .
第四纪研究, 2004, (03) :293-301
[3]   风景名胜区泥石流治理模式: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为例 [J].
崔鹏 ;
柳素清 ;
唐邦兴 ;
陈晓清 .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3, (S1) :1-9
[4]   中国堵江滑坡的分布、成因和基本特征研究(英文) [J].
柴贺军 ;
刘汉超 ;
张倬元 ;
徐志文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03) :302-307
[5]   中国滑坡堵江事件目录 [J].
柴贺军,刘汉超,张倬元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5, (04) :1-9
[6]  
中国近代地震文献编要[M]. 地震出版社 , 陈尚平等编, 1995
[7]   'China' [J].
Lewis, Anna Sian .
POETRY WALES, 2006, 42 (02) :17-18
[8]  
Geo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 Zealand landslide dams[J] . Oliver Korup.Engineering Geology . 2004 (1)
[9]  
A super-large landslide in Tibet in 2000: background, occurrence, disaster, and origin[J] . Yanjun Shang,Zhifa Yang,Lihui Li,Da’an Liu,Qiulin Liao,Yangchun Wang.Geomorphology . 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