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现状及调控模式研究

被引:15
作者
贺艳华 [1 ]
唐承丽 [1 ]
周国华 [1 ]
李莉 [1 ]
张洁 [1 ]
曾山山 [2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望城区城乡规划局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农村聚居; 调控模式;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4.03.041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本文在中部六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础上,结合50个村529份问卷调查数据,从聚居形态、聚居空间、聚居功能、聚居主体以及聚居设施等方面对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密度不均,规模各异,形态多样,总体分布较散;住宅占地面积较大,一户多宅现象明显,农户集中居住意愿强;生产生活形态多样化趋势开始出现,"劳务输出+传统农业"型村庄依然占主体;农户兼业行为增加,幸福感增强,但新型社会问题显现;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有待完善。针对其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适宜的农村聚居调控模式,即转型升级模式、整治更新模式、保护控制模式、迁并转移模式,并深入比较分析了各类型模式的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机制、调控路径差异,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农村,应选择适宜的农村聚居调控模式,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J].
周国华 ;
贺艳华 ;
唐承丽 ;
于涛 ;
肖国珍 .
地理学报, 2011, 66 (04) :515-524
[2]   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 [J].
周国华 ;
贺艳华 ;
唐承丽 ;
屈琼英 ;
彭鹏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2) :186-192
[3]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J].
龙花楼 ;
李裕瑞 ;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9, 64 (10) :1203-1213
[4]   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 [J].
房艳刚 ;
刘继生 .
地理研究, 2009, 28 (04) :968-978
[5]   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商业经济活动空间研究 [J].
乔家君 ;
李小建 ;
葛真 .
经济地理, 2009, 29 (05) :817-822
[6]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与农村特点及发展问题——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例 [J].
佘之祥 ;
张亚芬 .
经济地理, 2008, (03) :460-463
[7]   现代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创新研究——贺吴传钧先生90华诞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8, (04) :353-358
[8]   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王梦君 ;
尤海梅 ;
汤茜 .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12) :23-24+26
[9]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J].
龙花楼 .
地理学报, 2006, (10) :1093-1100
[10]   国内外乡村聚落生态研究 [J].
陈勇 .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03) :58-61+66